吕思勉谈读书治学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吕思勉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我们想要知道历史普通的事实,也是一件难事,中国史书这样的多,不知道从何读起。研究的人,往往因见解不同,取材的标准,自然有很大的差异。清代以前的人,对于材料的选择,只知道模仿古代。因此形成一种填表式的情形。所以中国虽有许多历史书,仍是非常杂乱,没有系统,阅读的人,仍苦得不到一个概念。于是现在有许多人专门提出研究方法。如果专门讨论这个问题,对于研究历史只是在第一步有相当帮助,实际心得的获得,尚须各人的努力如何。我们仅记着历史上零碎片段的事实,最多成为一个书橱。况且我们人总要死的,用这种方法研究历史,也不很对。古人说读书好像串铜钱,片段的知识,即如一个个的散钱,欲想知识弄得有条理,须用绳将所有铜钱串起来。可是绳总有方法向人家求得,而整理知识的方法,就很难求得,每个人用了绝大的精力时间,才有相当的把握。这种把握就是读历史的见解。我们现在不能用中小学的读历史方法来研究的,那时因所读的教科书很单纯,自然不会感到困难,我们现在要读的太多,如果各人不自用一种标准去评量,简直无从读起。不过这种标准尽可因各人不同,甲认为有意义的,乙未必附议,总之我们自己总得有个主意。

古人对于这问题,有人主张读几门,有人主张专一门。不过这种见解,他们自己至少对于历史已有相当的程度,假使自己对于历史毫无概念,将如何去研究呢?将怎样去读书呢?如果有人说这个问题别人不能代为解决,须得自己去想法,这实在也对不起所问的人,总应该有一个比较圆满或勉强可以帮助别人的方法,于是有人从历史的应用问题去做标准。但是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?古人说是“前车之鉴”,使你现在所做的事情,有一个努力的方向,可是仔细想一想,也不很对,世界上除了极愚笨的人以外,绝没有死板的模仿古人的,因社会的现象时时刻刻在那里改变,世界上绝无二件完全相同的事,也没有重演的历史,所以说历史是“前车之鉴”也是错误的。

有人以为人在社会上做事,好像演员在舞台上做戏。当然,演员与舞台有密切的关系。许多人批评中国旧剧在未做前大打锣鼓,震耳欲聋,太不合理;他们不了解中国戏从前是在乡下做的,地旷人众,不买票,完全是为公众的娱乐,要使别人知道什么地方演戏,自然非敲锣打鼓不可,把这种情形拿到上海舞台上来,自然是不适当了。我们人做事也是这样,历史上汉代韩信用“背水阵”,结果打退了敌人,若照兵法上说,这实在是很大的问题,他告诉别人用这种方法的原因,因为军队都是乌合之众,并不能真心为己作战。所以只好“驱市人而战之”,把他们置诸死地而后生。可是明朝平倭寇的大将戚继光在他的《练兵纪实》中,不主驱市人而战,行险徼幸;却主苦心操演,后来才成精兵,抵御倭寇,边境粗安。他们二人结果虽都告成功,可是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,这原因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根本不同。韩信的时代,人民皆兵,自然可以“驱市人而战之”,戚继光的时候,边兵多为专家,假使不训练人民,叫他们怎样去打仗呢?所以他们研究历史的事迹,须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,离开了社会,往往会使许多事实毫无意义,并且无解决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