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着没事侃三国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魔纱兔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三国文化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《三国演义》。可小说毕竟是小说,说白了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。流传嘛,和瞎传、谣传可就差一个字呀!更何况有些事是罗贯中张冠李戴的,颠倒是非的,无中生有的,甚至是凭空臆造的。而且别忘了,这罗贯中的东西还经毛宗岗父子大批大改过呢,更见不着本来摸样啦!

好了,这时候我们就要静下心来看三国史。

因为你要知道,你看到的是中国史中最难弄清楚弄明白的一段历史。看历史难,看古代史更难,看三国历史是难上加难!

先说看历史难。这是因为历史就像一位任人打扮的老太婆,你不用心去洗,看到的只会是光华灿烂,而这些光华灿烂百分之八十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东西。所以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洗去历史的铅华找到它本来的面目,于是老太婆的皱纹、雀斑、伤痕、污垢就都露出来了,而历史的经验、教训、机缘、规律这些真正的好东西也就出来了。

再说看古代史更难。因为古代史除了上述问题之外,还要加上六个困难:两个途径上的,两个客观的,两个主观的。

这两个途径上的困难是:

一.古代文献的文字困难

大家都知道,古代史是文言文写的,这就是第一个困难。有时候一个字差没弄明白,差好多事呢!比如我们看《三国志》了解到曹操写过一部书叫《兵书接要》。曹操多了不起,在孙武之后又接着他写了一部兵法。这就错啦!当时的“接”通“节”,就是说曹操把《孙子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三略》、《六韬》这些书的重要内容节录下来,抄了一本实用手册。你看,一字之差转载变原创了!

二.古代史书写法的缺陷

古代史书大体上分为三种:纪传体史书,比如《史记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;国别体史书,比如《战国策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左传》;编年体史书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《资治通鉴》。这三种体式一交织就有了漏洞:纪传体写人而时间和整体局势不详细;编年体把事情得大体说清楚了,具体细节又忽略了;国别体带有国家性的观点,常是一面的理。你说难不难?

本来就够难的了,还有两个问题你无法避免。

两个客观的困难:

一.文献流传过程中造成的缪误。

一本书写下来要流传,怎么办?现在有电脑排版了,倒退二十年就是铅字排版,说白了也是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变种,而宋朝前是雕版印刷,至于咱看的这个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连雕版都没有——手录!为什么?那时候用竹简,你想印可得印得上呀!得墨笔写,刀子刻。举个例子,《后汉书》说汉灵帝年间马日磾、蔡邕、卢植这些人在皇宫校订六经,为什么校书?以前手录的不准呀!那时候的四书五经就已经不准了,你琢磨琢磨现在你家里的《论语》、《诗经》能和原来的东西一样吗?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闲着没事侃三国
返回顶部